首页 > 粤语推广传承 > 粤语推广传承动态

一个在新加坡说粤语的印度人“饮茶哥”怎么就突然火了?是反抗996和内卷化

2021-06-10  (110)赞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本文来源于©阳荣爱娱乐,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喂,朋友,三点几了,饮茶先啦!酷似猫王的造型,流利的粤语加上接地气的词,让这位新加坡的饮茶哥瞬间火了,当大马的留学生找到饮茶哥的时候,他自己也好奇,这视频早就拍了,怎么隔了几个月再中国火了起来。

  

  饮茶哥的爆红,跟现在年轻人流行的思潮反内卷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没什么比这个能更好的表达人们对内卷的抗议,叫我996?做卵啊做,饮茶先啦!

  内卷在2021年是彻底的火了,这个词属于书面用语,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多是写社会新闻和历史的时候会用到,严肃的作者们怎么也想不到,原来内卷还能玩梗。

  去年的疫情让蹲家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恰好懂佛川普隔着太平洋成天做法,给自媒体贡献了茫茫多的素材,要我说,20年自媒体流量钱,川普怎么着也能占10%。

  疫情撕下了西方国家文明的面具,大家开始疑惑,为什么美国人戴口罩跟要了命一样,为什么印度人要喝牛尿治病,为什么澳大利亚动不动背刺咱们,在我们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搁人家国民那边就是常识,为了搞懂里面的逻辑,大家开始了解真正的了解世界的形势。

  了解得越深,就越有个感触,咱们的制度跟国外确实是完全不同,一种是责任有限制,跟公司一样,责任有限制公司破了产,老板就是再有钱你也不能找他要债,政府官员要是换了届,民众再怎么样就跟他没了关系,除非他还打算当选。

  还有一种的责任无限制,小到街边的垃圾桶挡路了都可以找他。

  从制度开始溯源,我们记起了马克思,记起了1921年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重新去了解那些被教条化的故事,而后击节称叹,真**牛逼。

  资本家这个概念再一次被人想起,本来以为这些大魔王已经被消灭殆尽,抬起头一看,好家伙,身边居然都是这些人。

  自然而然的,以996为表现方式的内卷这个词在年轻人里流传了起来。

  饮茶梗的爆红,代表着反内卷这个土壤已经蓄积了太多了养分,大家迫切的要发出声音,跟五一节广州的体育西路地铁站一样,大家都想说,别挤啦,再挤要爆了。

  讲了这么多内卷,到底啥是内卷,有的学生党拿身边例子举例,老师布置千字小论文,有的人愣是搞到一万字,这就是卷,这么说似乎也没什么错,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他多写的一万字到底是不是废话,如果是废话,那么老师并不会多给他分数,因为老师也是打工人,学生交一万字给他,等于是给他增加工作量,让老师也卷起来了,这时候他卷归卷,但是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纯粹是脱裤子放屁。

  如果他多写的一万字言之有物,那确实说明他整明白了,老师多给他分也正常,谁幼儿园不想多拿朵小红花。

  内卷这个词本来是个中性词,形容事物向内发展,跟做花卷似的,面饼揉到一定大小了就卷起来,跟它相对的外卷,有着一个我们熟悉的别称,叫进化。

  事物有向外演化,自然就可以向内演化,向内发展也不全是坏事,举个例子,埃及的尼罗河两岸经常发洪水,还是定期的那种,每次一发洪水就会冲来大量的淤泥,让土地肥力增加,那块地肥的,掉颗种子下去自己就发芽了。

  同样的经常泛滥的黄河水,带来的是大片的盐碱地,既然向外无法索取更多资源,我们就开始向内发展,在种植技术上下功夫,强化我们的种植技能,直到把它刻进dna里。

  

  内卷和外卷都是演化的一种方向,但是吧,内卷这哥们就跟炮兵营的炊事兵一样,看着别人炮火连天,自己只能背黑锅。

  外卷给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知道你们吃过大大泡泡糖没有,那种一卷一卷的。

  如果这个泡泡糖不断地增加,做为主人的你只会觉得吃腻了,吃爽了,只要泡泡糖增长的行为停滞,你是不是会感到焦虑,担心它有一天被吃没了,没有人会嫌资源多,人的喜好注定了外卷这个词就是正面的形象,而外卷一旦停滞,背锅侠内卷就出现了。

  内卷是个框,啥都往里装,这个词容易成为背锅侠的地方在于非常贴切,两个字,就包含了努力、竞争、奋斗的特性,导致大家看到这个词以后,不由自主的代入到了生活里,主动给这个词找了个属于它的小窝。

  这个社会有没有内卷?有,而且很多,但是也有竞争、个人努力,你能区分这几者吗?

  面对有限的条件,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必然会存在竞争,不然凭啥给你,关键是没有一把尺子,会给大家提供个度量衡,会说“再超过五厘米你们就内卷啦”这样的话。

  内卷是用来形容一个群体的,落到个人头上,它向来是更少选择的人最好的选择。

  白岩松的一段视频,直接让他被骂上热搜,他视频里是这样说的:

  

  引出他这段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白老师,你怎么看待年轻人对国家的未来是乐观的,对自己的前途是悲观的”

  说实话,这个问题就是个送命题,我不知道白岩松是不是装傻,但是如果在央视这个场合把问题说开了,保不齐就拜拜了。

  话说回来,白岩松话里表达出来一个现实,做为一个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人,想要生存下去,都得向社会寻资,就像创业人去找天使投资人给自己投资一样。

  每个年代的人诉求都不一样,60后年轻的时候在上山下乡,国家很贫穷,周围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能穿好,生孩子无非是多双筷子的事,劳动力是那会最保值的资产,我见过一个家族生了兄弟姐妹整整十个的,一直从60后生到70后。

  那时候的生活成本很低,生存成本很高,所以会出现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也就是内卷这个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据说这个词是黄宗智研究国内小农经济的时候汉化出来的。

  今时今日恰恰反过来了,生活成本很高,生存成本很低,生产力在解放,喂饱一个人太简单了,几十年前顿顿面条想都不要想,现在顿顿面条想都不要想。

  培养下一代也不再是加一双筷子的事,要上学,有条件的还得整好的学区,加上补习班七七八八,又要精力又要金力,这让工资低的年轻人怎么乐观得起来。

  教育和房子属实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两座大山,现在一二线城市里流传着一种说法叫鸡娃,啥是鸡娃呢,就是不断的给孩子打鸡血,《java从一岁到五岁》《五年幼儿园,三年英语》。

  80、90成为带娃主力的今天,对待下一代的方式可比上一代狠多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曾经小时候的你是否暗暗发誓,如果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强迫他干不喜欢的事情,现在的父母俨然成为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大人。

  鸡娃现象固然是不健康的,但是一个地方不鸡,好像也不太对,这一代父母从小就被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能在大城市鸡娃的,起码都是站稳了脚跟的人。

  很多家长最开始也不想鸡,但是无奈看见家长群们的家长们各种凡尔赛,人家孩子五岁就会龟派气功,我家孩子五岁了还不会飞,以后会不会变成废物啊。

  要想孩子也在城市站稳脚跟,不阶级滑落,他们都有一个单一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找份好工作,好工作等于好大学,好大学等于好的高考,逻辑链就这么闭环了,于是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琢磨怎么鸡他。

  有个现象叫教育焦虑,就是担心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往往是教育资源越集中的地方越容易发生,因为选择太多,才担心选得不好。

  与鸡娃教育迥然不同的是,乡村教育由于师资力量的缺失和长辈的局限性,一直处在很落后的情况下,有学就上,有牛就放,没得学上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

  其实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才是正在要让他们记在心里的。

  高考是件相对公平的事,大家都是一张考卷,之所以说是相对公平,是因为除了这种考卷以外,考生们在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但是这也是普通孩子们为数不多的,能够用努力去填补差距的机会。

  B站有个衡水中学学霸的演讲,他在演讲里管自己叫乡下的土猪,要去拱城里的白菜,这话跟白岩松的不会吧一样,让人怎么看怎么别捏。

  大学里有真正想成为科学家、教育家的人吗?有,但是很少,大部分人的试错成本很低,低到连一次错的机会都没有,每年都有博士或者研究生跳楼,为啥?因为毕不了业,迟迟不能就业,把人生的希望都给拖没了。

  事实上,不管在学校也好,社会也好,不是所有人都有命中注定,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主角,能靠的只有自己。

  咱们不讲衡水,讲毛坦厂,那个地方是个彻彻底底的高考工厂,一批批的学生跟流水线产品似的,送进来,又送出去,它照抄了衡水模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也是他们最好的办法,去那儿复读的多半是家庭条件不咋滴的学生,想要获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面对师资和环境都远在他们之上的城市学子只有勤能补拙这一条路。

  内卷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人在社会跟动物在自然界没啥区别,优胜劣汰。

  很多同学指责他们内卷,拉高了分数线,但是高考天然具有竞争的属性,优胜劣汰在这儿毫不遮掩的以分数的方式体现,他们不想被淘汰,采用这种方式无可厚非,其他人只是把自己对课业的焦躁转移到了他们头上而已。

  高考跟就业,人生的两道长梯,很多高中生对未来的规划止步于高考,只想着未来去哪个大学,没想过毕业以后要干什么,但是一跨进大学校门,就立刻被就业这个永恒的主题给俘获。

  大学里有真正想成为科学家、教育家的人吗?有,但是很少,大部分人的试错成本很低,低到连一次错的机会都没有,每年都有博士或者研究生跳楼,为啥?因为毕不了业,迟迟不能就业,把人生的希望都给拖没了。

  从小时候起,老师就会跟你说,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去,所以在我们的认知里农民变成就业里最差的选择。

  到了初中,老师又会说,不好好读书就去读技校,这样在我们的认知上又加了一层,去读技校当技工是不好的选择。

  这么一层层的筛下来,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氛围,进到了大学后,就业的选择自然就所剩无几了。

  这种就业语境的背后,不光是个人的抉择,更是时代所造就的浪潮。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进入工业化的时间并不久,加入WTO的时候,还处在供应链的下游,原材料是人家的,技术是人家的,市场还是人家的,我们就负责出劳动力而已。

  为了抢占市场,我们的工时是膨胀的,工资是压缩的,这样才能用廉价的商品去从其他国家手里抢蛋糕,这样做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

  一直处于供应链的下游,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润,这块利润国家要拿走一部分发展,企业主资本家要拿走一部分,分到打工人手头上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技术工人的回报率对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太低了。

  就业的通道打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越挤越多,就造成了现在东亚内卷的局面,你看日韩也是这种情况,人称地狱模式,欧洲人一年朝九晚五,挣的钱比九九六的亚洲人多多了,为啥?因为人家位于供应链的上游,手里掐了一些密不外传的科技,比如光刻机、燃油发动机等等。

  这些技术给他们带来了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比如芯片,它的原材料就是沙子,人家用沙子造芯片,再换回了一堆东西,掐头去尾,等于用沙子换东西。

  国家高附加值的产业多了,不管是白领也好,蓝领也好,工资水涨船高,坐办公室的不一定有伐木工人的工资高,工程师服务机器,其他人服务工程师,就业选择多了,高考这条路就不是非走不可,就业也不用盯着那几个领域选。

  逃离东亚地狱模式,逃离痛苦的内卷,这件事情国家已经在开始做了,一方面进行产业布局,布局新能源,电动车,5G等等,另一方面开始实行中考分流,一部分人进入普高准备高考,一部分人到技校掌握技能,只不过由于目前工人待遇和环境不够理想,再加上技校鱼龙混杂,分流还是让大众无法接受。

  人们的思潮都是一阵阵的,十年前流行药丸党,二十年前流行河殇派,三十年前下海捞金,我们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回到那个让白岩松跌出作文素材的问题:“如何看待年轻人对国家未来乐观,对自己悲观”,这问题就暗含着答案,问题里似乎把内卷当成了未来唯一的出路,内卷避无可避,自然就悲观。

  其实不然,优胜劣汰是动物法则,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现代人在文明社会里生存太容易了,不容易的是满足个人的欲望,如果你一无所有,或者向社会有所求,那么就加入竞争序列,如果你无欲无求,躺倒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两边没必要互相苛责。

  没有办法做大蛋糕或是切蛋糕,那咱们就只能想想怎么吃蛋糕让自己更舒服一点。


赞助商连接
3D开发
百度搜寻:《一个在新加坡说粤语的印度人“饮茶哥”怎么就突然火了?是反抗996和内卷化
如本文侵权,请把本文相对应的原创链接及文章作者证明发至邮箱service@yuetol.com,核实后本站即删除。



相关话题Tags


相关内容


网友回应 更多回应(0) 进入可赞踩

发表回应
默认免登陆匿名发表
   

粤村镇点击此处一分钟即可智能化为您的村/镇 开通「某某村之窗」!其他类型注册:粤人 | 粤机构 | 公司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