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南方网李赫,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面临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引导全球数字经济核心资源集聚,加快数字化转型?
近期,记者深入深圳、佛山、江门、珠海等地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选择“拥抱数字化”。如一些制造企业从生产线出发,利用数字化模型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有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完成了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到提供全方位工业产品服务的转变;更有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开辟了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带动了新的产业诞生。不少企业都在实践中发现,加大技术投入与人才建设是关键。
数字化变革促进产品提质
车铣复合、五轴柔性、车磨复合、真空热处理、智能立体库……走进位于佛山的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300多台高精密加工设备正井然有序地运转。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牌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产品制造企业,2003年起开始向数字化生产转型。如今,该公司在硬件方面的数字化率已达到95%以上。
“我们的精密加工工艺可以达到缪(μm)级,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定价权,这与公司长期以来的数字化生产密切相关。”在星联精密总经理姜晓平看来,数字化变革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毕竟对于精密制造业来说,产品质量是争取定价权的关键。”
据姜晓平介绍,公司通过数字化生产,形成了强大的模具制造加工能力,年生产吹瓶模具30000腔、瓶坯模具20000腔、瓶盖模具3000腔,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化不是简单购买设备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些企业把数字化转型简单地理解为购买几台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几款软件。
对此,姜晓平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数字化转型需要每个企业对自身进行定位、分析,确定自己的数字化改造或应用幅度。
据介绍,星联精密的数字化转型,最初还只是从单机作业、单工序以及具体部门开始,随后逐步到硬件改造以及相应的配套环节,如研发、设计等。
“数字化建设要硬、软件结合,不仅涉及工程制造,更要渗透到从市场信息采集到产品具体研发,再到产品销售、客户端调试和应用等整个生产流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数据基础能力和人才团队的建设。”姜晓平认为,数字化转型硬件能力只是其中一方面,重点还在于企业人才团队的培养和整个体系的建设。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成本
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大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样给人带来惊喜。走进总部位于深圳的碳云智能,记者不禁被面前一个个高端的智能产品所吸引。比如其正在研发的智能“魔镜”,人只需站在面前,身高、三围等数据就能立刻显示出来。
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人们管理健康,成为碳云智能的目标。在公司CEO王俊看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降低数字化的成本。为此,碳云智能共投资约4亿美元,整合了7家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健康网络、测序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公司成立数字生命联盟,并分别在深圳、以色列和波士顿成立数据分析中心。
对比碳云智能,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企业存在这样的困惑:如本就没有利润可图的产品,再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加大成本?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哪一步开始做起?
对此,姜晓平认为,“加强大数据建设的投入,是支撑数字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他表示,正是在2013年加大了对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公司才在两年内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的普遍应用。在记者走访的企业中,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后做到了“提质降成本”的效果,甚至一些企业像星联精密一样,用产品质量拿到了国际市场的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