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瑗 2023-08-19 (37)赞 (0)回应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全能网队:让企业内低性价比的网站运营/设计师下岗!每月最低仅需375元统一包起网站运营+编辑+设计+推广+服务器维护工作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官方 场地租赁:廉江良垌水果收购场地/冷库/办公室租用 了解详情 #13542015105 *填写意向
本文来源于©郑佩瑗,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汉语自古多方言。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的“夏语化”运动。该运动不断向后世扩展,至西周之前,形成了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春秋时期,列国争霸,外交活跃,“雅言”成为各国士族间的共同交际语。春秋后期,汉语语法规范渐趋一致,书面语规范形成,汉语成为中国广大地区的区域共同语。秦灭六国,统一文字,汉语进一步发展。至汉代,汉族的共同语开始形成,汉族进入了部族区域共同语发展为汉族全民族语的历史阶段。
西周以前,岭南为“百越之地”。东周时期,“百越”各部族被划入楚国的版图。因五岭阻隔,进入岭南的楚人不多,无论是中原的“雅言”或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当时岭南各个土著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2000多年来,岭南一直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主要区域。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后,“湘江水道”和“富川之道”成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从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是历史上最早的成批汉族移民,他们将中原的“雅言”传入岭南。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岭南设九郡,由交趾部(东汉改称交州)统辖,交趾部治所设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信取代番禺成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来自中原的“雅言”作为土著的第二语言逐步在这一带流行。南下士人办学传经,汉语书面语的传播迅速扩大了汉语的影响,强化了汉语在粤语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随着文化逐步融合,这一带的汉语也吸收了“百越”语言的某些成分,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州治到番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至番禺,汉族移民的势力随之向西江下游及珠三角一带扩展。西晋年间,中原战乱,汉人大量南迁,汉越文化进一步融合,已吸收土著语言某些因素的汉语逐渐成为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此时的中原受北方游牧民族统治长达270多年,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岭南汉语未受影响,发展较平稳,由此也拉开了与中原汉语的距离。和中原汉语相比,岭南汉语较多地保留了古代“雅言”的面貌,从而形成了既具有百越族语言的底层、古汉语方言的源流,又具有不同历史时代共同语的烙印和变异,并吸收了不同时期的外来语素,成为自成体系的汉语方言——粤语。
粤语的古汉语遗存丰富,古越语底色鲜明,次方言差异明显,外语语素的融汇显著,呈现出多元、兼容、开放、新颖、活泼等特点。粤语、粤语文化形成发展于多元、兼容、开放的岭南文化圈,其演变、发展与悠久的岭南社会发展史、多元融汇的岭南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岭南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深入了解粤语与粤语文化,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岭南历史,学习、传承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课。
作者:郑佩瑗
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原文标题:《粤语与粤语文化传承发展小议》
摘选自:《广府人》杂志2023年4月刊
粤人/粤机构/粤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