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蓝粤网,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鲜活内核,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在全球,使用粤语的人口超 1 亿,它不仅是广府文化的标志性载体,更凭借电影、歌曲、剧集、戏曲等多元表达,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桥梁。2024年,TVB曾经报道,深圳一所小学尝试用粤语教学生背诵古诗,甚至计划推广粤语教学,为这门古老语言注入了青春活力。
课堂里的粤语诗韵:从《木兰辞》看传承新尝试
在这所小学的二年级课堂上,孩子们用粤语吟诵《木兰辞》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格外雀跃。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不少网友直呼 “爷青回”,勾起了童年时听粤语授课的温暖回忆。
为何选择用粤语背诵诗词?背后藏着语言本身的独特优势。据该校中文老师介绍,粤语保留了 9 个声调,平仄分明、韵律感极强,与古诗的声韵特点高度契合。对尚未接触过粤语声调的孩子而言,这种 “声音的游戏” 充满吸引力;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恰好拥有超强的模仿力、记忆力与语言天赋,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校方透露,不少原本不懂粤语的学生,仅用一周就基本熟悉了发音规律 —— 正是抓住这份 “语言黄金期”,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门承载文化的 “工具”。

该校副校长坦言,推广粤语教学的核心,是让孩子在语言学习中触摸本土文化:“从字音到语境,从诗句到生活,孩子们能直观感受粤语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理解背后的广府文化,这是增强文化自信最鲜活的方式。” 目前,校方正积极征求家长与教师意见,为进一步推广铺路。
从政策到生活:粤语的 “活力密码”
这一尝试并非孤立存在。早在 2021 年,国家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广州、深圳等地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粤语在地域文化传承与情感维系中的作用。政策的支持,为粤语传承提供了坚实土壤。
而在日常生活中,粤语的 “生命力” 更是随处可见。正在进行的 2024 年欧洲杯赛场上,粤语区的解说堪称 “语言艺术秀”:“踩波车”(带球奔跑)、“插水”(假摔)、“炒芥兰”(球员被绊倒翻滚)、“脚趾尾拉西”(狼狈不堪)、“黄油手”(守门员失误)、“割草式”(铲球)…… 这些充满画面感的表达,随赛事节奏灵活切换,语速与赛场攻防同频,让一场球赛解说变成了生动的 “语言盛宴”,尽显粤语表达的丰富与灵动。
地域与文化:深圳的 “粤语基因”
有人或许疑惑:深圳作为新兴移民城市,为何要着力推广粤语?答案藏在它的 “地理坐标” 里 —— 这座城市虽年轻,却身处香港、东莞、广州、中山、佛山等粤语文化圈的核心地带,大量广东籍居民的涌入,早已让它成为广府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 “左右逢源” 的文化辐射:早期的深圳深受香港流行文化浸润,粤语歌、港剧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北边则有千年商都广州的岭南文化滋养,穗港两地长期引领粤语的流行与创新。每年,穗港举办的粤剧表演、龙舟赛、迎春花市等传统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夹在中间的深圳,自然需要通过扎根地域文化来增强软实力 —— 而从孩童抓起,正是夯实文化根基的关键。
多地联动:传承之路的 “广府实践”
深圳的探索并非孤例。2023 年,广州市花都区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提案》,区教育局的回复中,便详细列举了广府文化传承的具体举措:幼林培英幼儿园将每周五定为 “粤语日”,师生家长用粤语交流,校门口的欢迎曲换成粤语歌谣,课堂上教孩子们唱粤语儿歌、念童谣;各校还通过公众号、家长会等渠道广泛宣传,让粤语文化走进家庭。
这些实践指向同一个核心:文化自信。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需要拥抱创新,也不能丢失传统 —— 正如粤语所承载的,既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未来的底气。
从课堂上的古诗吟诵,到球场上的鲜活解说,从幼儿园的 “粤语日” 到城市群的文化共鸣,粤语传承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这门跨越百年的语言,正以新的姿态,连接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