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宝 2025-08-21 (1)赞 (0)回应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全能网队:让企业内低性价比的网站运营/设计师下岗!每月最低仅需375元统一包起网站运营+编辑+设计+推广+服务器维护工作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官方 场地租赁:廉江良垌水果收购场地/冷库/办公室租用 了解详情 #13542015105 *填写意向
本文来源于©语宝,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近期,一场特殊的展演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掀起文化波澜。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小学300名学子以纯正粤方言演绎童谣、粤剧与讲古。这场名为“豪贤粤韵 童声悠扬”的专场活动,不仅创下全市首个小学全粤方言艺术专场的纪录,更以六大创新实践为方言传承提供了破局思路,展现了广府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鲜活生命力,为方言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豪贤样本”,在普通话普及率达98%的广州城区(2024年广州市教育局数据),这场展演犹如一剂文化强心针。
“阿爷教落嘅广府话,今日我哋嚟传承!”(爷爷教我的广府话,今天我们来传承!)五年级学生陈梓轩的原创粤方言RAP点燃全场。作为该校“分层渗透”体系的受益者,他从“不敢开口”成长为粤方言领航员。作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粤方言传承基地、越秀区“粤讲越精彩”活动核心种子校,豪贤路小学一直在校园开展各种本土方言保育活动,以粤方言培育、广府文化传承教育获得广州市教育局第八届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据介绍,该校通过培养300名“粤方言领航员”推动课间方言交流,并组织首批“粤方言推广官”走进社区开展讲古活动,学生担任大塘街文旅宣传员,反哺社区,用粤方言讲解红色史迹。同时,粤韵小剧社原创作品《京城才子对对碰》等,培育出直通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粤剧苗子黄梓洋,成为方言教育成果的标杆。此外,学校还推动跨学段联动,嘉兴幼儿园萌娃与中学生共同演绎《粤韵传承》,打破学段壁垒,形成“3-15岁”方言传承链条。
教育创新破译传承密码,在普通话普及率超80%的背景下,广州市豪贤路小学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方言活化体系,成为方言保育与教育融合的典范。
本次参加展演台前幕后的豪小学生有将近三百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并且通过舞台创新性地链接起幼小、小初衔接幼儿园和中学。
叶丽诗校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尝试,让粤方言和广府文化在校园浸润,焕发新活力。”
作为越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该校的实践呈现出多维价值。在展演现场,有几个场景引发热烈反响。
展演高潮出现在“跨时空讲古”环节。当AI复原的张悦楷全息影像与十三中教师吴海涛父子同台演绎《三国演义》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发阵阵惊叹。“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秀,”项目负责人解释,“我们通过声纹建模和机器学习,让00后直观感受粤方言讲古(讲故事)的艺术魅力。”
这种创新思维同样体现在《诗韵童声方言汇》中。孩子们用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等方言共诵唐诗,诠释“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大湾区卫视评论称:“当《咏鹅》的韵脚在不同方言中跳跃,展现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多声部和鸣。”
这种课程创新的例子,在展演中无处不在,原创粤方言童谣《新时代接班人》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方言保护+德育”融合。
“我们不是在抢救博物馆文物,而是在重建方言生态链。”这位南粤专家型校长的理念,正通过“粤方言领航员”、“AI讲古”等创新项目落地。校长叶丽诗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深思:该校粤方言使用率从2020年的23%提升至现今的68%,印证了“兴趣导向”策略的有效性。
众多知名人物来到活动现场,他们在表演结束后畅谈最喜欢的一句粤方言。
越秀区豪贤路小学校长叶丽诗
我们策划这个活动,想给广州小朋友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所有节目基本都是豪贤路小学师生原创,像粤剧新编、童谣串烧等,用艺术形式串联广府历史,让孩子们感受广州文化的魅力。通过艺术化表达,孩子们发现粤方言不是过时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文化密码。他们把方言传承从“文化责任”转化为自发的“身份认同”,这种转变特别有意义。“豪贤之光,见贤思齐”,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精神!
广州市古粤秀色协会发起人,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杨华辉
豪贤路小学粤方言专场,粤声粤韵,展现了浓郁的广州地道特色。不但全场用粤方言主持,且粤方言童谣、粤方言原创歌曲、粤方言情景剧、粤方言讲古,甚至粤剧折子戏,虽然没有专业成年表演者的专业,但节目感染力与从孩子们的表演时带光的眼神,表现出新一代广府人的文化自信,甚为难得。演出最后,全场合唱《豪贤之光》,把气氛推到高潮,歌词中渗透着引导学生从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上升到热爱祖国。那种感觉让人感动。是的,中华大地上多元的地方乡土文化,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豪贤路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最喜欢的一句粤方言是:掂当!(指事物处理妥当,没问题。)我哋(我们)要把粤方言文化推广出去。
知名粤方言媒体人作家李沛聪
豪贤路小学一向都支持粤方言文化,尤其是小朋友、青少年的粤方言文化教育。我最喜欢的一句粤方言: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使日日裤穿窿。(总有一天会发达起来,穿起龙凤大袍,不用每天都穿着这样破旧的裤子!)我们的小朋友终有一日成为大才,有机会飞黄腾达,成龙成凤。
“香港儿歌之父”韦然
豪贤路小学用一台童谣演出,给出了粤方言传承的解决方案。而粤方言名家们的站台,让活动超越校园范畴,成为方言保育的社会示范。
在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展演中,最动人的不是孩子们专业的唱腔,而是谢幕时自发喊出的“我哋(我们)撑(支持)粤方言”。豪贤路小学证明:只要给传统方言文化以现代表达,即使最古老的音韵也能在数字时代找到知音。
这场展演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方言保育不在“是否必要”,而在“如何有趣”。豪贤路小学用一场演出证明,当传统方言文化与AI技术、社区实践、跨学科教育碰撞时,粤方言正在00后群体中完成浸润式的传承创新。
图文来源:“广州你好嘢”今日头条客户端
粤人/粤机构/粤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