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粤语推广传承 > 粤语档案

九声六调说粤语 盏鬼生猛两千年

2024-09-26  (12)赞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本文来源于©广州日报,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粤语又称“粤方言”“白话”“广州话”“广府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外地人称“广东话”。粤语是广府人的母语,也是广府文化最重要的基因和最具特色的符号,广泛流行于粤港澳大湾区、粤西、粤北、桂东南以及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华人华侨社区。目前,全球使用粤语的人数超过1.2亿,其中两广与港澳地区约占1亿。虽然各地口音词汇有所差别,但约定俗成以广州口音为标准音。

粤语历史悠久,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多元、兼容、开放、新颖,既古老雅致,又生猛新潮,不仅记录了岭南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广府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是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内外广府人共同的情感纽带。

粤语之源

2024年9月8日,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年轻选手来到“超粤未来”广府话大赛总决赛现场,用广府乡音讲述广府故事。视频传到网上,网友纷纷留言称“粤语太美了”。粤语是广府人的母语,起源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广府文化学者认为,粤语是在南北、中外文化融合中形成的岭南方言,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以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粤语“睇”字竟始于先秦楚人
李白诵诗音调或与今粤语相近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两千多年前,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将一位多情的山鬼(山神)刻画得惟妙惟肖。诗歌中的“睇”,就是“斜看”“含情注视”的意思。几千年后,楚语“睇”字竟成了现代粤语里的常用词。古时候,岭南与楚地(包含今湖南、湖北)相邻,先秦时期,已经有楚人南下,楚方言随之传入广东地区。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平定百越,楚文化继续南下,广州城也有了“楚庭”之称。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说,现代粤语中,除了睇(看)之外,咁(这样)、儿嬉(不认真)等词语都源自楚方言。

不过,粤语形成公认的转折点,是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时。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十几万中原人南迁,带来北方官话雅言。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以和为贵,鼓励中原人与越人通婚,文化不断融合,土著语言吸收中原雅言,粤语渐有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为躲避战乱,很多地方整个家族、整个村庄的人,在“太公”(族长、村长)带领下,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南下。今天广府地区“太公分猪肉”习俗中的“太公”之名就源于此时。南下徙民杂糅而居,语言相互影响,粤语方言逐渐“长大成人”。直到今天,在粤语方言里还能找到晋代印记。今天,广州人把杨桃(五敛子)的“棱”叫“敛”,与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里的记载一致。嵇含写道:“五敛子,大如木瓜,黄色,皮肉脆软,味极酸,上有五棱,如刻出。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唐宋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港之一,商贸、文化交往更为频繁,特别是唐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后,中原汉语随着大规模移民的脚步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名臣仕宦、大儒学者也南下而来,在南粤设立书院、兴办教育,带来规范的汉语体系。粤语日渐成熟,有了与中原汉语一样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清代岭南大儒陈澧认为,清代粤语与隋唐中原话类似,“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古汉语音韵学家李新魁在《广东的方言》一书中说,唐宋时期的粤方言与今天的粤语相去无几。按陈澧的说法,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苏轼的诵诗、日常交谈,语音语调与今天的粤语大致相近。

宋代以后,粤语基本定型,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明代中原人已经听不懂粤语了。明清之后,除了吸收了本地部分少数民族方言和外来词之外,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话被公认为粤语标准音
粤语随广府人漂洋过海遍全球

现代粤语广泛通行于今粤港澳大湾区、粤西、粤北、桂东南、海南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华人华侨社区。各地口音有所差别,仅广东省内,就有广府、四邑、两阳和粤西四大片。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以广州话(广府话)为粤语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也以广州话为准。

广州音又有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等之分,其中,以西关口音和东山口音为重。当时,广州城内多为官府驻地,方言以东山口音为主。流行于城西门外的西关口音,最初只是城郊乡音。明清时期,广州西关成为繁盛的商业区,人口聚集。据宣统《南海县志》记载,西关地区有1700多条街道、4000多个门牌。彼时的西关,有街有市,非常繁荣。名流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豪门大宅,从早期的磊园到后来的海山仙馆,再到西关大屋、骑楼,规模庞大、建筑精美,至今仍很气派。居住于此的人,非富则贵。他们所操的西关口音还常夹杂外语词汇,很是时髦,被时人所模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思颖曾说,香港、澳门的粤语口音与广州西关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

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全球商人慕名而来。外国商人来中国,首先接触的中国话就是粤语。后来,传教士出版了最早期的“粤英词典”,帮助更多外国人学习粤语。

这一时期,大量广府人迁移到美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他们带出去的语言自然是广州话。西关口音也在多地留下印记。在清末民初的越南南部地区,不少当地人操一口标准的广州西关口音。今天,英语单词“yumcha”就是粤语“饮茶”的发音;“dimsum”则来源于粤语中的“点心”一词。粤语还现身一些外国电影,在《变形金刚4》里,李冰冰一句“有没有搞错啊”,老广听来,十分亲切。

粤语之美

在广府人心中,粤语不仅是母语,还承载着迷人的本地文化。粤语婉转,有人说是因为从小听到大,也有人说是因为它九声六调,自带旋律;还有人说,它古老、多元、兼容、新颖,是广府社会发展、广府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真实写照。

堪称古汉语“活化石” 古语雅致“几多”美

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来自四川的王女士漫步在广州西关永庆坊,耳畔突然飘来一句“畀我睇下”,让她顿感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名语言学者,王女士知道,老广口中的“畀”就是“给”的意思,“畀”这个字极其古老,她曾在甲骨文中见过;同时,“畀”字又极富生命力,在古代典籍中俯首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无用”的古汉字,还被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读音和意义都未曾改变。

一个“畀”字,让粤语变得古香古色。古老雅致,正是粤语之美。有北方人第一次接触粤语,虽然听不懂,却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这种欣喜就来自粤语的古香古色。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痕迹。广府人见面常说“几时得闲嚟坐下?”“有几多人?”意思是“什么时候有空来坐坐?”“有多少人?”其中,“几时”“得闲”“几多”都是古汉语中的词汇,宋代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因病得闲殊不恶”之句,南唐后主李煜则有“问君能有几多愁”之感慨。这样的古词,老广信手拈来:吃叫作“食”,喝叫作“饮”,走叫作“行”,跑叫作“走”,像叫作“似”,穿叫作“着”,脱叫作“除”,衣服叫作“衫”……不胜枚举。

沿袭了古汉语的句法,粤语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十多年前,一位广州人到北方读大学,有一次上课忘了带笔,于是跟来自大西北的同桌说:“借支笔给我。”同桌一脸严肃地纠正说:“你应该说‘借我一支笔’。”这位西北同桌不知道,粤语的特色之一,就是习惯用倒装句,把“公鸡”说成“鸡公”,把“先走”说成“走先”,把“要紧”呼作“紧要”。这种表达,一般只有在文言文或古诗词中才能见到。这些古老的词汇在千百年的文化融合中,衍生出丰富的俗语、歇后语、俚语、外来音,传统与新锐,典雅与时髦交相辉映,雅俗共赏,鲜活得很。

老广对故乡的眷恋,在于粤菜、靓汤以及家乡之美,也在于令人着迷的粤语。人们围坐在老西关的古街巷里,“若如”“几何”“优哉游哉”等词汇常挂在嘴边,一语三顿,声情并茂,构成了一幅幅充盈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美好画卷。

九声六调抑扬顿挫 入声独特旋律美

全国的大街小巷,常有哼唱着粤语歌的年轻人走过,很多人心中都有一首随口就能哼的粤语金曲。有人说,粤语歌好听,在于曲调优美。广府人则会补充说,粤语好听,更在于九声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九声六调也就是九种发声、六种调值,九声分别是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因阴平和阴入调值相等,阴去和中入调值相等,阳去和阳入调值相等,实际上只有六个基本调值。声调是汉语中极重要的元素,粤语的声调多,音域宽广,感情丰富。古代诗词的平仄格律就是依据不同的声调而定的,声调越多,就越有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感。

九声中,最独特的是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在北方已经“入派三声”了,但被全套保留在粤语中,发音短促、以爆破音结尾,铿锵有力,情感丰富。入声的缺失,对日常交流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平仄格律,尤其是押韵用字,都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感情而定,非常讲究。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三字都是入声,短促有力,作者的幽愤不言自明。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曹植的《七步诗》等,都是押入声韵,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

正因为全套保留了入声,粤语更易让人产生共情。道光年间,广府人招子庸汇编的《粤讴》(也作《越讴》),以粤地方言谱词,演唱者多为花艇珠娘或曲巷瞽师,他们轻歌曼唱,委婉哀恸,感动了无数人。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称赞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也为之神移。”19世纪末,英国人金文泰在广州听到《粤讴》,仿佛听到古希伯来的情歌。他迫不及待地将《粤讴》翻译成英文,改名《粤语情歌》(也译为《广州情歌》等)。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曾评价说,《粤讴》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艺术,通俗、生动、明了,富于表现力和乡土色彩,正所谓:“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水样风情蕴于言语 生动风趣别样美

叶春生教授所说的“乡土色彩”,不仅在于粤语通俗易懂,更在于其彰显了本地风情。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且与大海相通,素有“三江入粤,八门出海”之称。水不仅滋润了广府人的生命,也培育了广府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平常说话,几乎“三句不离水”。

在老广眼中,水就是生活,就是财富。100块钱,在粤语里被称作“一旧水”,付钱叫作“磅水”;警醒机灵则谓之“醒水”;“心水”意为心思,引申为喜欢……如是种种,不一而足。

最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的,或许是“水脚”一词。“员工翻屋企过年,老细都会畀啲水脚”,外地人乍一听,肯定有点晕头转向。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员工们回家过年,老板会给路费。“水脚”怎么与“路费”一词同一个意思呢?原来,在粤语中,水脚也有码头的意思,至今荔湾区十八甫一带还有四甫水脚、六甫水脚、七甫水脚等街巷名。据史料记载,今人民路与第一津、光复路之间,曾是广州城西护城河西濠,这些“水脚”便是与之相连的河涌小码头。曾几何时,河、海就是广府人脚下的“路”,广府人用“水脚”一词来泛指路费,再贴切不过了。

珠三角濒临海洋,鱼、虾、蟹等水产品丰富,由此引申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比喻。在粤语中,冒失的人被称为“失魂鱼”,粗心大意的人被称为“大头虾”。既然以水为美,“干”字自然就不大讨人喜欢了。广府人聚会,干杯叫“饮胜”;点菜时,猪肝叫“猪润”,就连菜市场里的干鱿鱼,也写着“土鱿”,“土”字把“干”字给倒了过来。

为了好意头,广府人真的是很拼。过年发红包叫作“派利是”;空置的房屋叫作“吉屋”,寓意吉利吉祥,避掉一个“空”字,所以,广州房产中介门口常有“吉屋租售”的字样。在菜市场,丝瓜叫“胜瓜”,因“丝”与“输”谐音,肯定要避开。广州人过年吃饭要有鸡和生菜,鸡寓意“吉”,生菜寓意“生财”。李新魁曾说,广府地区特定的海洋文化背景,造就了广府人开拓、创新、务实、重商的理念,也使得广府人喜好以“水”“海”为比喻构词方式,处处好意头,才有了许多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方言俗语,诙谐有趣。

中西合璧外来词多 表达丰富多元美

每天早上,广州人彼此见面,“早晨”一词总不离口。普通话中,“早晨”是指从天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但粤语中的“早晨”是一句问候语——“早上好”。“早晨”一词何以能表达问候?这就是粤语的外来词之美。广州地处南海之滨,毗邻港澳,海外贸易、中西文化交往长盛不衰。17到18世纪,西方人纷纷在广州设立商馆。广州人套用汉语语法、发音,学习英语,诞生了风靡一时的“广州英语”。当时,广州人多在早上出门做生意,见到外国商人,就以“Goodmorning”寒暄,用当时的“广州英语”直译,就是“好早晨”。工作时的礼貌用语渐成习惯,融入生活,“好早晨”被简称为“早晨”。“早晨”一词就这样成了岭南文化开放多元、中西合璧的见证。

有广府文化学者说,粤语是我国外来词源最广、外来语词数量最多的方言之一。广州黄埔庙头村的南海神庙供奉了一个外国人塑像。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古印度)派遣一批使者,乘船来到广州。当时,南海神庙附近的扶胥港是广州外港,从此港出发的航船,都要到庙里祈求海不扬波。回程时,使者达奚拜祭了南海神后,把两棵从家乡带来的树种种在神庙旁。他陶醉于这里的美景,竟忘了登船时间,等返回码头时,商船早已离开。从那天起,他日夜站在江边,举手眺望故乡。达奚在广州去世后,广州人按照他生前遥望故乡的样子,制作塑像供于庙中,把他种的树叫“波罗树”,把南海神庙呼作“波罗庙”,并由此诞生了颇具异国风情的民俗活动——“波罗诞”。唐宋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来到广州从事商贸活动,在粤语中留下许多阿拉伯语元素。今天,粤语中的霖(好)、罅(缝隙)、冚(盖)等词语都源于阿拉伯语的音译。

明清以来,广府地区是外国商人、传教士登陆中国的第一站,英语词汇逐渐融入粤语。摩登(modern)、模特(model)、马达(motor)等便是英语的音译。粤语中夹杂英语,成了普遍现象。如今,这些外来词语已经融入城市肌理,彰显着广府人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襟怀。


赞助商连接
3D开发
百度搜寻:《九声六调说粤语 盏鬼生猛两千年
如本文侵权,请把本文相对应的原创链接及文章作者证明发至邮箱service@yuetol.com,核实后本站即删除。



相关话题Tags


相关内容


网友回应 更多回应(0) 进入可赞踩

发表回应
默认免登陆匿名发表
   

粤村镇点击此处一分钟即可智能化为您的村/镇 开通「某某村之窗」!其他类型注册:粤人 | 粤机构 | 公司


IT